记者调查公共泳池水质问题 为何一些游泳馆的水
采访中,多位游泳爱好者向记者吐槽称,泳池的消毒水味道太重。
余氯不达标不安全
张琛对此深有体会。他通常一周游泳两三次,经常看到有的人进入泳池前不冲淋,有的人在泳道游了一半停下歇息时随口吐唾沫,甚至有人在泳池内小便。
成本偏高影响换水
换水期限不超七天
这种送检的方式其实很容易作弊。李翔向记者举例说,比如接一瓶水样,倒掉半瓶,再加半瓶清水,再加药,“一些检测成了走过场”。
“游泳时会闻到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,皮肤也会感觉不适。”张琛说,他7月中旬在一家游泳馆游完泳后,多次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,且多日未见好转。
和张琛有着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。《法治日报》记者近日随机采访了北京、天津、浙江等地20多名游泳爱好者,有60%的人认为游泳池卫生状况不佳,建议监管部门加强卫生检查并对不文明、不安全行为进行处罚。
作为一名常年游泳的资深人士,张琛支出两大“绝招”:用眼睛看,如果水质优秀,用白瓷砖铺设的泳池池水将呈现明亮的浅蓝色,用浅蓝色瓷砖铺设的泳池池水则会呈现深蓝色;如果池水发白,且略带浑浊,不能清澈见底,则可能是细菌超标。用鼻子闻,如果贴近水面能闻到淡淡的氯气味道,水质是合格的;如果味道过浓甚至呛人,则可能是消毒剂超标,会对呼吸道及皮肤造成伤害。
整片水域呈现清透的淡蓝色,池底和标线清晰可见,泳池里有10余人正在游泳,两名安全员在池边巡视。这是8月10日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游泳馆时看到的场景。
除了尿素指标不符标准外,在多地公布的游泳场所水质抽检结果中,游离性余氯含量不达标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游离性余氯是指游泳场所的池水经过加氯消毒后,接触一段时间,在水中余留的有效氯。它是泳池水中消毒的“活性物质”,是监测游泳池是否消毒到位的重要指标。
在朝阳区另一家游泳馆,记者注意到,入口处设置醒目标志:凡患有肝炎、皮肤病、重症沙眼、肠道传染病、急性结膜炎、中耳炎、精神病者或酒后人士均不可进入使用泳池。然而,在记者入水前,并没有相关人员进行基本检视。
□ 本报记者 文丽娟
2019年出台的《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第3部分:人工游泳场所》要求,游泳池人均面积不应小于2.5平方米,游泳场所应设余氯、浑浊度、PH、氧化还原电位等指标的水质在线监控装置。
“目前国家要求游泳场所定期对水质进行自测。低了要补充,高了要稀释,从而将余氯控制在有效范围内。”这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。
● 一些游泳馆一两个月不进行全换水的现象很常见。尤其到了暑期,一些游泳馆开设了游泳班,更不愿意因为全换水而影响教学进度。有的游泳馆宣称一周换一次水,但基本都是放掉一部分水再加一部分新水
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市朝阳区、东城区多家公共游泳池,在现场看到确实有不少游泳者存在不文明行为,比如有人绕过浸脚池,穿着拖鞋直接进入场馆内;有人在泳池吐痰;有人在游泳过程中泳帽脱落后不再佩戴。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,一些泳池的管理员发现后会立即上前阻止,但也有管理员视若无睹。
本该清澈透明的游泳池,却成了藏污纳垢之地,不仅降低了公众游泳体验的舒适度,还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隐患。人们该如何选择一家安全卫生的游泳馆?长期以来游泳池水质不达标的难题又该如何破解?
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,又该如何甄别泳池水质是否达标?
据北京卫健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,从历年对游泳场馆水质卫生安全的专项检查来看,一些游泳场所出现的主要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种:一是游泳场所水质浊度、尿素等指标不符合卫生要求;二是水中余氯浓度过高或过低;三是水中检出大肠菌群、细菌总数等微生物的指标不符合相关卫生要求。
记者走访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游泳培训基地时,对方称其使用外溢循环,24小时一直在换水,每天会有三分之一的池体水量流走作更换。另一家游泳馆的工作人员称,其所在泳池使用溢水循环,每两个小时循环一遍,每周日晚换四分之一的水量,基本上3天至1周可实现一次水更新。
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,一些游泳馆通常只会在相关部门要求下,将泳池水样提供给第三方机构进行检验,之后提供质检报告。
在他看来,制度设计方面也应该更加完善,“目前已有的规范都没有对换水期限作出明确要求,这种循环利用方式固然能起到节约用水、减少商家负担的作用,但从公众生命健康的角度来考量,国家层面有必要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,规定一个明晰且易操作的换水期限,譬如公共泳池换水期限不应超过7天”。